上海市2022届高三线上语文测试卷解析版
2022-05-292022届上海高三线上语文测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___________《兰亭集序》)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 又有清流激湍 ③. 王羲之
④. 忽魂悸以魄动 ⑤. 恍惊起而长嗟
2. 下列引用的古诗文名句与情境契合的一项是()。
A. 某校举办传统文化节,大家一致认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
B. 高三成人仪式上,代表发言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让我们郑重许下自己的青春誓言。”
C. 某校举办演讲比赛,参赛代表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一个锻炼口才的好机会。”
D. 校运会接力赛,主持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大家相互配合,赛出好成绩。”
【答案】B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_____________。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_____________。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_____________。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_____________。
①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
②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
③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
④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
A. 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
C. 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答案】D
二、阅读(70分)
(一)(17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沈姐的语文课堂。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
4. 第③段中的加点词“繁花”和“野稗”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6.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 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
C. 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D. 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
7. 阐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8. 你认为研读《红楼梦》能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请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实践活动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4. 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和许多弊病(不足)。
5. 用尼采等三个例子阐述每一次技术升级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引出第5段对“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的阐述,同时与第6段文字相照应。
6. B
7. 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一方面要让现代与传统、高雅与所谓“低俗”的文化展示各自的美,另一方面要欣赏包容“现代”和所谓“低俗”的美,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实现和谐美丽的文化中国。
8. ①我认为研读《红楼梦》能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②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意思是提高信息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和文化素质;③《红楼梦》是一部经典著作,阅读《红楼梦》可以体会作者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感受作品传递的人文情怀,研读《红楼梦》便是在品读优秀文化,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审美和文化素养,大家研读《红楼梦》便能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二)(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
张雄文
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⑤豆大的雨点还在倾情挥洒,“瑶王”陪我重新钻入雨幕,前往右上角的一处泳池。古树参天而立,枝叶交错,几乎将雨水隔绝在十几米外的头顶。路边偶尔开出一点豁口,簇拥几丛翠竹,竹林尽处有一块长条形窄狭菜地,生长着辣椒、茄子、丝瓜、苦瓜。“瑶王”笑笑说,我种的。我不好意思开口,心里却默念,晚餐要有点这地里的菜肴才好。
⑥泳池是削平一座不宽的山峰而建,山泉从林间岩石罅隙注入。三五游客或仰或俯,搏浪其间,趣味盎然,全然不顾头顶淋漓的雨水。栏杆围就的池边下方,便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谷底升腾出一团团乳白色的云雾,将泳池裹在一种神秘的氤氲里,令人疑心误入王母娘娘的瑶池。一行人凭栏徘徊,远望,微笑,默叹。我也感慨着“瑶王”的奇思妙想,给森林公园增添了一处奇景。
⑦暮色在依旧酣畅的雨水中四合时,一行人离开瑶寨,进了穿岩山山腰一座隐在竹荫深处的木屋。廊檐下竹香馥郁的灯光里,几个人靠着古拙原始的桌椅团团围坐。风声鸣响于竹梢,微雨滴答在台阶,四望漆黑,除了风雨声,没有半点尘世浸染的杂音,宁静如上古的岁月。我们也犹如穿越回那时的竹篱茅舍。
⑧晚餐端上来了。果然有“瑶王”自种的辣椒、苦瓜。我一时笑逐颜开。“瑶王”淡然一笑,取过一壶颜色有些浑浊的自酿乡酒,说,别小看这酒,最多只能喝三杯。借着酒,一旁陪坐的当地友人说,穿岩山森林公园解决了大山深处十万人的就业与脱贫问题,往昔千里外出的民工潮悄然回流,空心村重新鸡鸣犬吠。所有民居,都是在森林公园协助下新建或维修。他们还为乡民们提供了工作,现在乡民们已经全部脱贫。
⑨廊檐外风雨潇潇,不觉已过三杯。“瑶王”聊起了雪峰山深处的先贤——《辞海》主编舒新城,眼里满是景慕与神往。我一页页翻阅他影印出版的《舒新城与现代名人书信集》,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山间高士,还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儒者。他有一部长篇小说的草稿,至今不肯出版,说还要锤炼锤炼。我想,他真正的传世之作其实已赫然问世,这部书写在大山之巅的大著,将被雪峰山的乡民们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而不朽。
⑩夜已深,雨点还在敲击着竹叶。我辗转于床,蓦然想起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身为父母官的郑板桥,也只能望着暗夜里的屋顶想想而已。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7日14版,有删改)
9. 第②段语言运用上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10. 第③段和第④段是如何塑造“瑶王”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1. 第⑦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12. 结尾段提及郑板桥,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答案】
9. 善用词语,生动准确,如“粗犷”、“倾泻”刻画雨的大、猛、急,“钻入”写车进入大山,生动准确;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如“窥伺”、“忘情”、“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等,采用拟人手法将雨点人格化。(其他如“眉梢”、“紧随而行”、“生恐”、“怠慢”等也可分析。)
10. 以“我”的想象来侧面烘托(渲染、铺垫)瑶王;正面介绍、描写瑶王;以“我”的视角来写瑶王;描绘出一个古朴、儒雅的隐居者形象。
11. 描写了夜晚木屋周围的风雨声,以声衬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陶醉。
12. 本段写郑板桥作为父母官关心民间疾苦,却无力改变,与瑶王规划设计森林公园带动当地百姓脱贫对比,表达了对瑶王的赞美。(或,对当下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幸福的由衷赞叹。)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宋)苏轼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时元丰五年也。
万顷风涛不记苏①。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②霜须。
[注]①苏:苏醒(一说指苏轼自己)②镊:拔去。
13. 下列关于本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内容上看,本词写于酒醒之后。
B. 从词牌体式来看,本词属于小令。
C. 从押韵看,押平声韵,中途换韵。
D. 从时间顺序看,本词采用了倒叙。
14. 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记”二字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的状态。
B. “雪晴”一句转入虚写,表现了词人由雪景引发的美好愿望。
C. “翠袖”一句运用比拟,写出了酒席上女子婀娜柔美的姿态。
D. 这首词上片明快,下片深婉,相反相成,艺术表达富于变化。
15. 联系整首词,赏析画线句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13. C
14. C
15. 画线句通过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
(四)(19分)阅读下义,完成小题。
①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
②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
③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
④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
【注】①扈跸:指随侍、护卫皇帝出行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禄其子孙(2)上知之茂尝毁浩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
A. 依附勾结B.与……成为朋友C.与人攀比D.与人同列
18. 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B.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C. 先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D.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19. 把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畔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
20. 第②段中,“浅谋之士”是谁?史浩为什么说此人是浅谋之士?
21. 依据相关事迹,概括史浩的主要品质。
相关事迹 |
史浩的品质 |
为赵鼎等人伸冤 |
(1) |
建议军人与市民不可同罚 |
(2) |
举荐陈之茂、莫济 |
(3) |
【答案】16. ①. (1)授予……俸禄 ②. (2)诋毁,说坏话
17. A 18. B
19. 开始挑衅的人是军人,按军法处理本来得当。至于市民,只是和他们抵抗斗争罢了,可以一样处罚吗?
20. 张浚因为他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来谋求恢复中原的大业,这样会造成敌人进犯,士兵逃跑,敌人离开,又邀功论赏,因此史浩认为他是“浅薄无谋的人”。
21. (1)正直敢言(2)重视民心(维护民利)(3)宽厚待人(心胸宽广)
(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鲁絮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22. 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哉B.矣C.也D.耳
23.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 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 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 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24.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 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 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 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25. 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
【答案】22. C
23. D
24. 24. A
25. 此句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
三、写作70分
26.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要思考前往何方。
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