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电竞logo > 上海高考 > 上海大学介绍 > 上海大学点评>

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上海 大学点评

上海理工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上海理工大学录取规则:

上海理工大学录取规则

九、录取规则:

1、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高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我校提档要求的考生,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对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在安排专业时,采用分数优先的原则,专业志愿间无级差分。(若个别省市区有特殊规定,与当地协商后另行公布)

3、对于同分考生,专业排序时按:英语成绩、语文成绩(文科考生)或者数学成绩(理科考生)为序逐一比较安排。

4、学校承认各省市高考政策性加分;部分享受学校优惠政策加分的考生投档进校后,再按加分后的成绩参与排序。

5、学校部分专业在上海市按大类招生、在外省市按专业群招生(详见学院及专业介绍)。新生进校一学期后再选择具体专业。

6、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详见《2010年上海理工大学艺术类招生简章》

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类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
康复工程(本科)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类
智能医学工程(本科) 医学 医学技术类
人工智能(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
包装设计(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
机器人工程(本科) 工学 自动化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
新媒体技术(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
产品设计(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
税收学(本科) 经济学 财政学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工学 土木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 医学 医学技术类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艺术学 设计学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学 电气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 工学 能源动力类
动画(本科)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
包装工程(本科) 工学 轻工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交通工程(本科) 工学 交通运输类
制药工程(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土木工程(本科) 工学 土木类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
自动化(本科) 工学 自动化类
通信工程(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工学 计算机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工学 仪器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 工学 机械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工学 机械类
工业设计(本科) 工学 机械类
车辆工程(本科)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工学 机械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工学 材料类
环境工程(本科)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 管理学 旅游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系统科学与工程(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工学 电子信息类
应用化学(本科) 理学 化学类
应用物理学(本科) 理学 物理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理学 数学类
英语(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工商管理(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编辑出版学(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传播学(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学(本科)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金融学(本科) 经济学 金融学类
会计学(本科)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工业工程(本科) 管理学 工业工程类
管理科学(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上海理工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录取情况一般在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1-2周内陆续公布,具体时间因省份和录取批次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一、不同批次录取时间安排

我国高校录取按批次进行,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的公布时间逐步延后:

提前批(军事、艺术、体育等特殊院校):通常在7月上旬公布录取结果。

本科批:多数省份在7月15日前后开放查询。

征集志愿:一般安排在7月20日至8月初。

高职专科批:录取结果最晚,大部分省份在8月10日-20日之间发布。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今军工路校区)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今复兴路校区)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7人次,省部级人才331人次,高级职称教师1064人,博士生导师543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29个国家级和53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物理学学科、数学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九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大一流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国际学生近600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是沪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与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中国商飞、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华为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4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与上海宝山区、浦东新区、黄浦区等和苏州、台州等地方政府围绕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良好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校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数据截至2025年2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