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徽大学各省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最低分及位次
					时间:
					安徽 高校分数线
				
			2024安徽大学在吉林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1,最低位次是8727;2024安徽大学在河北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6,最低位次是40370;2024安徽大学在福建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14,最低位次是10972。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安徽大学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具体来看一下!
2024安徽大学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安徽大学在上海综合类最低分数线为525;
安徽大学在云南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99;理科最低分数线为593;
安徽大学在陕西文科最低分数线为545;理科最低分数线为583;
| 省份 | 学科 | 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北京 | 综合 | 本科批 | 596 | 11548 | 
| 天津 | 综合 | 本科A段 | 612 | 9039 | 
| 河北 | 历史 | 本科批 | 605 | 3619 | 
| 河北 | 物理 | 本科批 | 566 | 40370 | 
| 山西 | 文科 | 本一A | 557 | 2657 | 
| 山西 | 理科 | 本一A | 581 | 12561 | 
| 内蒙古 | 文科 | 本一批 | 513 | 4074 | 
| 内蒙古 | 理科 | 本一批 | 519 | 17201 | 
| 辽宁 | 历史 | 本科批 | 588 | 2750 | 
| 辽宁 | 物理 | 本科批 | 618 | 9855 | 
| 吉林 | 历史 | 本科批 | 561 | 2531 | 
| 吉林 | 物理 | 本科批 | 584 | 8727 | 
| 黑龙江 | 历史 | 本科批 | 572 | 2556 | 
| 黑龙江 | 物理 | 本科批 | 593 | 10046 | 
| 上海 | 综合 | 本科批 | 525 | 13276 | 
| 江苏 | 历史 | 本科批 | 587 | 6638 | 
| 江苏 | 物理 | 本科批 | 595 | 34819 | 
| 安徽 | 历史 | 本科批 | 586 | 5499 | 
| 安徽 | 物理 | 本科批 | 590 | 32010 | 
| 福建 | 物理 | 本科批 | 614 | 10972 | 
| 江西 | 历史 | 本科批 | 589 | 3062 | 
| 江西 | 物理 | 本科批 | 587 | 16603 | 
| 河南 | 文科 | 本一批 | 576 | 5468 | 
| 河南 | 理科 | 本一批 | 594 | 27919 | 
| 湖北 | 历史 | 本科批 | 579 | 4503 | 
| 湖北 | 物理 | 本科批 | 589 | 23071 | 
| 湖南 | 历史 | 本科批 | 577 | 4588 | 
| 湖南 | 物理 | 本科批 | 574 | 26214 | 
| 广东 | 历史 | 本科批 | 569 | 9000 | 
| 广东 | 物理 | 本科批 | 580 | 37889 | 
| 广西 | 历史 | 本科批 | 578 | 2980 | 
| 广西 | 物理 | 本科批 | 572 | 16189 | 
| 海南 | 综合 | 本科批 | 664 | 3845 | 
| 重庆 | 历史 | 本科批 | 563 | 4507 | 
| 重庆 | 物理 | 本科批 | 555 | 31150 | 
| 四川 | 文科 | 本一批 | 561 | 7375 | 
| 四川 | 理科 | 本一批 | 614 | 18113 | 
| 贵州 | 历史 | 本科批 | 592 | 2413 | 
| 贵州 | 物理 | 本科批 | 587 | 12214 | 
| 云南 | 文科 | 本一批 | 599 | 3396 | 
| 云南 | 理科 | 本一批 | 593 | 9609 | 
| 陕西 | 文科 | 本一批 | 545 | 3777 | 
| 陕西 | 理科 | 本一批 | 583 | 12979 | 
| 甘肃 | 历史 | 本科批 | 560 | 2559 | 
| 甘肃 | 物理 | 本科批 | 577 | 9203 | 
| 新疆 | 文科 | 本一批 | 494 | 1421 | 
安徽大学怎么样
2020年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有1841人,其中博硕士1673人占比90.87%,高级职称教师976人占比53.01%,海外经历占比31.3%;队伍发展态势向好,2020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23名,包括8名“长江”“杰青”“青年拔尖”等国家级人才,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数量和增幅全省第一;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项,资助率为2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



